這次的分享的方式與平常不太一樣,先說這篇沒有品飲筆記,只是想看什麼味道、尾韻的可以關掉。
我分了好幾天,逐漸地把這支酒喝完,最後我決定不要寫品飲筆記,一放面是今天這支在國內的討論度頗高,外面的tasting note多如牛毛,我想即使我不寫各位還是找得到資料參考。另一方面,我覺得喝這款酒的時候,我思考的問題比我發現的答案還要多。
從開瓶之初第一次聞到香味,到最後一滴酒下肚,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:我們對一支酒「好喝」的理解從何而來?
這款是南投酒廠的「波本花香」,剛開始喝的時候,從香味、口味口感一直到尾韻,都會令人為之一亮:台灣能夠作出這樣的蘇格蘭調性威士忌,真是不錯啊!可以說是支滿好的酒。
但如果酒標換成蘇格蘭的品牌呢?如果玻璃瓶裡琥淡珀色的黃湯,是來自蘇格蘭呢?面對這樣的味覺體驗,我們的思維體驗又會如何?我們還會覺得這款酒有那麼好嗎?
很多人對台灣威士忌以及精釀啤酒贊譽有加,但事實上我國產品會如此被高捧,部分的原因是否來自我們製酒條件上的劣勢?我們沒有發達的大小麥農業,台灣的烈酒產業沒有淵遠流長的歷史,台灣的製酒也沒有多獨特的傳統文化。以威士忌與精釀啤酒等領域來說,對世界來說,可能台灣就像是班上那個從很差的學校轉學考進來的新同學。
考了80分,同學驚訝地說:「不錯啊!能考這樣也滿不簡單的。」
不過,老師平常對於沒考到90分的同學,這科就會當掉,暑修後再重考。如果你是老師,你知道這位同學家裡的問題與經濟的困難甚至學習上的障礙,如今考80分,你會讓這位同學過關嗎?
但其實觀點顛倒過來,我們也想了另一個問題:我們平常認定所謂的「好酒」,是真的好嗎?如果約翰走路藍牌不是用約翰走路藍牌的瓶子裝,我們會覺得藍牌跟原來的一樣好嗎?一樣願意花那筆錢去買它嗎?慎重的贈禮時我們還會選它嗎?
這時候就來到我思考的轉捩點:盲飲。當然,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味覺的爽度,那用盲飲絕對能找出自己心目中的好酒。但問題反而接踵而至:對喝酒這件事去脈絡化,適當嗎?
多數的威士忌酒廠,都會竭盡所能去保留他們產品最傳統、最原本的風味,這就是脈絡的展現。美國許多波本、威士忌,都喜歡加裸麥,追求一股辛辣口感與香料風味,因為裸麥在美國威士忌的歷史上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,造就他們的這種製酒傳統,更甚者喝酒傳統。無論是西部片的牛仔還是廣告狂人,忙了一天身心俱疲來到酒吧,一定會來杯波本,豪飲幾口,讓濃厚的波本衝擊自己的身心靈。
喝波本,能喝到美國的歷史,喝到品牌的傳統,喝到風格的撼動。
光喝味道能辨高低嗎?Ardbeg可以和Maker’s
Mark比嗎?義大利麵可以和蜜糖吐司比嗎?
我知道我寫的這些東西,可能可以濃縮成兩三句話,但請原諒我自我意識略高,我這次想把想法記錄下來。
至於南投酒廠這支酒好不好喝,就看你喝到什麼味道,跟你想喝的是什麼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